剛開始聽到這句話,你一定很不認同。
怎麼會是我,這明明是別人的問題。
是,也不是。
別人大聲對你說話,如果你的態度是嚇到,並表現畏縮,那對方就會一直使用這樣的方法對你;如果你是比對方更大聲,那你們就會陷入一種好像吵架的循環,每次講話都講得臉紅脖子粗;如果你只是冷冷地,回應對方,那麼大聲做什麼,對方會否認,但他也會意識到自己的態度可能不恰當,可能會放低音量,雖然可能一下子他又偷偷摸摸的提高音量,因為他覺得這樣可以壓制你,他習慣了這樣說話。
但如果這樣做的人是你的師長,長輩,或者上司,或者父親,你可能沒有膽量對他態度冷硬,這就回到我們一開始說的,你的態度決定了對方的態度。
有時候我們表現的態度可能跟我們一直以來的個性教養有關,或是我們的環境,想要改變這一切,終止這樣的惡性循環,我們必須要脫離目前的環境,一個新的環境有助於我們重生,所以從國小到國中是一次重生的機會,國中到高中是另一次,高中到大學是第三次,因為這些不同的環境改變,轉換新的朋友,你可以從零開始。
開始離開家之後也是一樣,因為不再跟父母住在一起,脫離了父母的掌控,從此以後減少束縛,你如同脫韁野馬開始自己新的人生。
進入職場後,每一次轉換公司,甚至轉換行業都是一次徹徹底底地從零開始,因為去到一個沒有人認識你的地方,沒有人知道你的過去是怎樣,你可以拋棄過去你不好的習慣,你可以重新調整你自己的行為模式,因為大家都是剛認識你,你新的行為模式會變成新的你,大家也會依照你的行為模式跟你互動,這些都是改變自己很好的契機。
所以,如果你不滿意你自己,想要改變你自己,但你又覺得壓力很大,擔心別人不知怎麼看你,你可以離開你現在的地方,去到一個新的地方,展開新的生活。
你可以擁有新的人生,只要重新開始跟別人互動的模式,讓它變成你的習慣。
這是”是”的部分,至於”不是”的部分我想要告訴你,跟你一樣,別人也有別人的問題,別人的問題也影響著它自己的行為模式,會這樣對你,是因為他就是這樣的無法改變自己的行為,你無法改變或勉強別人,你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,所以這不是你的教的,但你的行為會影響著他對你接下來的模式,你可以透過改變自己的行為去改變他的行為。
不要為了別人的錯懲罰自己,但是可以為了要讓自己不那麼難受而改變自己,改變自己不容易,但是如果改變可以讓自己從此好受,你還要堅持嗎?